close

商業攝影--當代中國新聞攝影歷史地位和命運的思考
中國新聞攝影的基本特徵

回顧分析當代中國新聞攝影發展史要及三個時期演變的實踐進程,從理論上可歸納出六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一,在反映內容上,當代中國新聞攝影所反映對象,由以政治為中心,商業|攝影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並且在拓展的同時不斷深化,題材由面上向局部集聚,人作為事物和事件的主體地位被凸現和聚焦。題材和內容的拓展是當代中國新聞攝影鮮明的基本特徵之一,它既反映在平面媒體刊發中,反映在從業個體的創作中,也體現在各類國際和國內知名評獎活動中。
不僅對一般事件,對重大社會事件,也有題材如何反映和拓展深化的問題。美國“9?11”事件是一個震驚世界、甚至是改變世界階段性運行軌蹟的重大事件。 2002年到2003年我在美國進修,我對反映這個事件產生了強烈衝動。但是如何反映?經過再三思考,我決定發掘災難後帶給美國社會的究竟是什麼?正如之後出版的“後9?11”畫冊題辭所言—“災難無法忘卻,生活仍要繼續”。李少白先生和林路先生評述過我的這些作品,認為視覺較新,甚至有些“另類”,這正是我所探索的。我想要著力反映“9?11”在美國公眾心理中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震驚後的情感與心理變軌,對商業社會物慾橫流下扭曲的拜金追求和生活方式的反思,痛定思變中對傳統道德和質樸人性的價值復歸及心靈自贖。所有這一切,似乎都是在不經意中發生的,在紐約街頭的人流中,在得克薩斯牛仔舞會中,在俱樂部情侶的對視中……如流水,如秋風,淡然而去,悄無聲跡,卻又實實在在完成了一個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心理顛覆。這樣一個巨大的災難,一個震驚世界的事件,它的本質、後果,不是“雙塔”的毀滅,而是一個時代價值追求的某種終結,一種自我迷失的警示,一個對現實生活方式和人性歸宿的反思,一個當代社會公眾心理大廈的重塑。正是這樣,在作者的聚焦中表達了對社會重大事件的當代攝影評述,以現代的視角和語彙,把事物表象切入到內在,把重大事件轉化到日常生活,把社會巨變延伸到公眾心理。
重大事件無疑是新聞攝影的首選,然而,那種看似普通平凡的生活,也蘊藏著可以開掘的新聞價值。鄧維的“拆遷”實際上折射著時代的變遷;鄭鳴的“破產”預示著一個社會大變革的到來。
二,在內容傳播上,當代中國新聞攝影適逢百年不遇的發展契機。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平面媒體和各種傳播媒介的興起,為新聞攝影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平台,拓展了它與受眾的溝通渠道;而“讀圖時代”審美需求則推動了“圖文並重,兩翼齊飛”局面的形成。回顧這一時期,新聞攝影作品的創作生產數量和質量都發生了幾何級的變化,創作隊伍急劇增長,從而造就了當代中國新聞攝影地位的凸顯、長足的發展和空前的繁榮。
三,從創作主體來看,更多經過職業教育攝影人的進入提高了攝影隊伍的整體素養和專業水準。從總體格局上,眼下已經形成多元、多樣、多群體創作風格並存的局面。一個創作繁榮的攝影時代,必然是個性化鮮明的時代;一個成熟的攝影人,必然是個性化鮮明的從業者。
四,在思想內涵上,當代中國新聞攝影把視覺更集中地聚焦在人,尤其是在基層的普通民眾上,著力刻畫他們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反映他們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訴求,揭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深層的時代內涵和大眾意識,並且以一種極致的震撼力量,感召著受眾,從而開闢出新聞攝影的一個新的境界。這種展示,更多地以新聞紀實方式體現,造成此類題材作品盛極一時的局面。這些作品中,新聞性更多地被思想性所取代,其間產生了少數時代經典之作。它們傳遞著攝影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體現了濃烈的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和民主意識。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社會現象,在哲學層面被追問、被思考、被揭示,從而為這一時期新聞攝影的空前繁榮提供了堅實而先進的思想基礎。
五,從發展態勢上看,當代中國新聞攝影實踐過程始終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的歷史進程,這種客觀存在對當代中國新聞攝影的外延和內在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和深刻的作用,迫使著當代中國新聞攝影在理念、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並擴大開放度。這一時期,各種國際攝影交流活動增多,攝影領域內的國際評獎、培訓、論壇等,為新聞攝影實踐帶來新鮮的攝影理念、藝術思潮,乃至於運行機制,從而推動了新聞攝影體制、機制、觀念、內容、形式和手法上的創新,呈現出更加國際化的趨勢。而這一時期的攝影評論,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種特徵。

國際化趨向中,當代中國攝影在藉鑑汲取世界攝影優秀成果的同時,要在三個方面努力:一是保持中國新聞攝影的品質和特色;二是努力爭取在國際攝影活動中的話語權、甚至是主導權;三是能造就和形成世界級攝影大師。

六,從專業分類來看,當代中國新聞攝影業在發生著主動與被動交互的變革,當下不同媒介的競爭十分激烈,受眾的分眾化趨向更為明顯,這些因素對新聞攝影的作用是難以迴避的。為了生存與發展,為了贏得激烈的競爭,為了適應不同媒介的特殊需要,在市場和受眾的商業需求中,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中國新聞攝影加速分類,細化、專門化、藝術化的特徵正在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無奈。
這種分類的細化、專門化、藝術化也同時是一種提升和職業化。僅從中國體育新聞攝影作品中,就可以看到這種軌跡。中國記者在北京奧運會上的表現體現了國際一流的水準。記者的分工更為細化,有些體育門類已成為某些記者的專業行當。一些照片在保持新聞性中,更多地側重於藝術性,有些就堪稱藝術精品。新聞攝影對藝術的追求,是一種職業素養的反映,也是自我提升的需求。而各類評獎中,評委們注重新聞價值同時,對作品藝術性青睞有加。而中國新興的攝影作品拍賣,畫廊興起,展覽舉辦,也使得這一趨勢不斷升溫。
除此之外,高科技發展與工業化流水生產線,乃至於各種視覺元素構成的電腦設計,體現在新聞攝影的傳播過程中,它帶有一定的新聞基因密碼,卻又表現為一種新型樣式。也可以說,它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作品了。
這種細化、專門化、藝術化的趨勢是一種進步,不僅在攝影實踐,就是攝影評論中,也可以看到,具有高水準的專業評論對攝影創作的作用。

以上六個方面,就是當代中國新聞攝影的基本特徵,當然,此外也還有其他一些特徵,但並不一定屬於“基本”範疇。改革開放30年來,當代中國新聞攝影伴隨著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積極、健康、向上的發展,作為主流輿論,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撐,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是對它歷史地位的評價。就專業角度看,它同樣處於上升和發展態勢,其間時有飛躍,形成了世界攝影發展進程中的“中國現象”,在世界攝影發展史上寫下了多彩一頁。

中國新聞攝影的未來發展趨勢

那麼,當代中國新聞攝影未來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只能是根據之前的實踐和目前的態勢,對今後的趨勢作一些預測性分析,而它是否科學、合理,有待於未來實踐的檢驗。

一,由於經濟全球化、媒介多樣化、受眾分眾化的影響,以及中國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時期各種社會因素、矛盾的作用,還有攝影主體的變化,新聞攝影在題材上和方法上可能會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當然,主流仍會是以經濟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事件,但表現將是多樣的。即便如國際輿論所看重的戰亂、災難、飢荒、疫病等重大社會事件,雖然仍佔有重要位置,但視角更為獨特,理念更加新穎,手法更加多樣。此外,更為廣泛的社會生活題材可能會佔有越來越多的份額。人文精神、大眾性、底層化的趨向更加突出,新聞性可能有所淡化,而思想性可能進一步提升,對人類共性問題的思考和轉型期矛盾的反映,在某種程度上將可能成為新聞攝影最為關注的題材和內容。

二,影像的挑戰使得新聞攝影有可能由靜止定格趨向過程流動,同時,載體的多元可能使得攝影作品呈現出更多的樣式。這是多媒體格局下的要求,它促使新聞攝影的理念、形式和方法進一步創新,可能會造就未來新聞攝影格局的大調整,甚至是局部的重新洗牌。我們絕不要以消極的態度看待多媒體及其對攝影的影響。

三,數字化技術提供的各類發布終端以及高智能攝影器具的普及應用,使得新聞攝影未來可能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更多的攝影受眾將可能利用數字技術平台和器具向攝影主體轉化。這對職業攝影既帶來挑戰和壓力,也帶來動力和活力,在這種形勢下,從業者可能將面臨著升級和淘汰的抉擇,這將對未來中國的新聞攝影產生深刻影響。

以上三種趨勢,可能會發生、可能不會發生。無論如何,中國新聞攝影必定有它的未來,不會消亡;而且,這種未來總體上應該是樂觀的,而不是相反。當代中國新聞攝影在發展中固然展現出自身輝煌的一頁,然而它並沒佔據所有的空間。我們應該看到,還有許多發展前景,在等待著當代中國新聞攝影的未來。當代中國,每件事的存在都是為了要在一張照片中永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njia27 的頭像
    banjia27

    留學代辦

    banjia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