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菜販為研究族譜到北大旁聽欲進修兩年
“以前覺得北大遙不可及,沒想到我終於來到這裡!”昨天,52歲菜販范國梁走進燕園,在中文系教授和浙江同鄉的陪同下,進圖書館看書,到未名湖留影,還在蔡元培先生像前三鞠躬。
“正是從蔡校長開始,北大沿襲兼容並包的傳統,像我這樣的人才有機會進課堂旁聽。”僅讀三年小學便因貧輟學的范國梁,在職進修自幼愛好文史,靠看書自學。此次拋妻別子隻身進京,不圖名利,不求文憑,只為圓北大求學夢。
瞞住家人進京求學
范國梁現年52歲,浙江蘭溪市香溪鎮人,原以賣菜為生,家中有三女一兒,至今未買車買房,一家人租房居住。 “不想讓家人擔心,在這邊安頓下來後再告訴他們。”此次進京求學,他瞞住家人啟程。
雖為生意人,但范國樑更愛讀書,年幼輟學後耕讀不輟,尤喜歡研究族譜。在得知自己是宋代教育家範浚第29代孫後,他四處尋找家譜、尋訪族人,更迷上了先祖範浚的著作,不僅重印《範香溪集》,還個人出資修葺範浚父親範筠的墓地,先後花去10餘萬元積蓄。
“過去我沒接觸家譜,對范浚知之甚少,當我研讀他的著作後,對他又佩服又敬仰,我要學習研究並弘揚他的文化思想。”但只讀到小學三年級的范國梁,雖堅持自學仍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去年,范國梁在網上結識遊學北大15載的老鄉柳哲,柳哲鼓勵他到北大旁聽。 “我起先不相信有這麼好的事兒,後來聽柳哲說了他在北大求學的故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來。”
2月19日,范國梁抵京,花720元在香山附近租了10平米左右的小屋,又用8000多元置辦電腦、打印機及一些生活用品。安頓下來後,他便迫不及待地走進燕園。
古籍室裡兩眼放光
昨天是北大開學第一天,跟隨一群返校的年輕學子,范國梁走進北大校園。這個中年男子臉上可見稀疏皺紋,證照頭髮略灰,身穿黑色夾克,側肩背一個小包,“這是藉來的,你說我是不是該去買個書包?”范國梁問同行的記者。
中文係原辦公室主任張興根早早來到北大圖書館門前,帶領這位五旬“新生”熟悉圖書館環境。在北大旁聽多年的柳哲,更是手把手教范國梁如何使用圖書館設備找書。
憑蘭溪市政府的介紹信,范國梁辦了臨時閱覽證,走進古籍閱覽室,他立刻兩眼放光,像是見到心儀已久的獵物般,忙不迭地翻閱起來。
離開圖書館,柳哲帶范國梁來到文史樓,指著櫥窗裡貼出的課表說:“想上的課可以在這裡查教室。”隨後,他們輕聲走進一間自習室,70多歲的張興根教授,帶著兩位50多歲的學生,一起坐下來翻看中文系本科生課程簡介,上有每門課的上課時間地點和老師。
在未名湖邊,范國梁望著一池融冰的湖水,久久佇立,“春天就要來了,燕園的景色一定會很美吧。”初到北大的他無比期待。
北大旁聽百年傳統
范國梁在北大教務部了解到,旁聽證需按課程辦理,每個學分500元,一門課大約需上千元。 “先去聽課吧,覺得哪門好,如果需要辦證,再過來。”柳哲建議說。
儘管不需學分,但范國樑仍想先辦旁聽證再去上課,“有證心裡踏實”。
一行三人隨後來到老校長蔡元培塑像前,一齊三鞠躬。 “以前北大也是封閉的,蔡校長開啟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風氣,最早開男女同校的先河,提倡平民教育,北大的校門從此打開。”張興根教授說。
柳哲說,15年前,他挑著扁擔帶著一身泥土氣息走進北大,張興根教授推著自行車去接他,一把拎過幾十斤重的行李,帶他租床位、買飯票、辦旁聽證。 “在北大聽課這些年,太多老師、學生幫助過我,所以我後來辦了京城遊學堂,幫助想來北大聽課的人們,把這種傳統延續下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