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教具”成“道具”

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教具。好的教具,可以讓看似深奧的知識更生動、更易懂。但無論教具多好、多新穎,傳授知識才是它存在的根本理由。

  可是,近來流行于沈陽部分中學學生中的一項名爲“沸騰的可樂”的中學生課外實踐主題活動,卻讓教具偏離了本意、甚至喧賓奪主了。在這項活動中,“說明何事何物”已變得不怎麽重要,甚至根本就沒有幾個人知道。活動本身反而成了許多學生樂此不疲的遊戲,以至于有的學生經常是剛一放學就迫不及待地在學校牆外聚堆兒“實踐”。

一些具有先見之明的老師在看完教材後,決定不在自己的學生中推廣這項實踐活動,原因很簡單,“怕學生好奇迷上它。 ”

  教具存在的根本意義在于承載和傳遞某種知識,如果偏離了這個本意,教具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教育領域應是一片淨土,從事教育相關工作的人更應以身作則、不爲利益所動。針對“沸騰的可樂”流行于校園這一現象,有許多家長質疑其背後有經濟利益瓜葛。原因似乎也並不牽強:童書教材中關于活動背景資料的內容,與商家廣告並無二致。濃郁的廣告“氣味”,加之清淡的知識“口感”,“沸騰的可樂”難免遭到質疑。

  什麽是“沸騰的可樂”?其實就是將幾粒薄荷糖放入可樂中,幾秒後便會産生大量氣泡,使可樂形同沸騰,從容器中一噴而出,有的可以噴出幾十厘米高。

  這樣一個簡單而且“有創意”的活動,學生們當然一學就會、過目不忘,而且發展成爲課余時間相互比賽,看誰的可樂噴得更高。

  可在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反複進行了這項實踐活動之余,很少有學生真正去探究 “爲什麽會這樣”、“說明了什麽原理”、“到底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反應”。

  可就是這樣一個的活動,卻被編入《綜合實踐活動(活動手冊)》,後者是一本由正規部門編寫出版、通過正規渠道進入教學領域的課外活動教材。有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將買來的可樂“噴”了取樂之後,不禁質疑:這項活動到底要教會學生們什麽知識。

    脫離了知識這個根本,教具也就不再是教具,更像是一種道具。如果“沸騰的可樂”最終被證明不過是一種道具,希望老師和家長能夠幫助孩子們把握好自己,追求真知,不做沈迷于道具的“戲中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njia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