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英文成为高考"最後一課

上海市同濟、華東師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測試密集舉行,考生人數逾萬。有4所高校要麼是理科生不考語文,要麼是全部考生只考數學和英語兩科。據一位高校招辦老師解釋,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語不考語文,是因為英語有利於學生的學科發展,英語不好往往沒有前途。

■支援

節約了招考成本

語文是中華民族的母語,也是其他各學科的基礎,因此語文是我們的必修課。但是,必修課並非是必考課。譬如高校自主招生,相比普通高考具有本質區別,主要是側重于選拔專業人才,特別是招收理科學生,就根本沒有必要考語文。這是因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考試其他學科,一樣可以檢驗考生的語文能力。如數理化的部分考題,就是直接用文字回答的;特別是一些解析題,既考查了考生分析判斷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又檢驗了考生用中文闡述事件的水準;就是英語考試,英譯漢等也占了試題的很大比重。可以說,考試其他學科,也間接考試了語文。

由此可見,不再單獨考試語文,既避免了重複考試,節約了教育資源、特別是節約了招考成本,又減輕了考生的學業負擔及應考壓力;更重要的是,更加體現了高校自主招生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則。張西流

既然招生自主

別讓高校為難

既然是政策和上級規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權,就應該完全和充分地體現出高校招生的“自主性”來。如果在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過程中,上級部門干涉過多,或社會公眾干預過多,甚至被部分人的意見所左右,恐怕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反而“被自主”。

高校自主招生就應該有自己的側重點,也必須有著獨特的培養人才傾向,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各大學都“千人一面”,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是人才,而是“產品”,也就意味著教育的失敗。自主招生的前提就是讓各高校“自主”,只要程式是公平公正的,只要招生的考錄課目是經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的,就應該對高校放手、放權。如果一邊高喊著破除應試教育弊端,另一方面又對“自主招生”多方掣肘,指指戳戳、說三道四,只會令高校左右為難,也背離了自主招生的本意。畢曉哲

語文缺席

與學科歧視無關

很多人將如今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矛頭指向這些學校的招考,甚至媒體也用“學科歧視”這樣的字眼表明自己的傾向。但我以為,從自主招考學校選拔專業人才的角度上說,不考語文是招生院校根據其自身優勢和特點做出的選擇,不等於學科歧視。退一步說,即便考了語文,也不能將語文成績與人文素質相等同。

首先,大學教育的任務與高中以下的基礎教育不同,大學原本就是專業及專長的教育,學校根據自身優勢選拔出在某一方面學有專長的學生原本就無可厚非。其次,僅憑一張試卷就能測試出一個學生真正的人文素質嗎?只能說這是把語文考試過度拔高了。最後,不考語文不等於放棄語文學習及人文素質提高。語文及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僅是基礎教育的事情,大學更應該為學生豐富知識、提高文化底蘊提供良好的氛圍。大學期間,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可以說,此時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階段。如何給學生創造一種寬鬆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自覺自願地去學習傳統文化、增加文化底蘊是大學教育者更應著重考慮的問題。邱巾

■反對

何必妄自菲薄

母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重視傳承自己的母語,法、德等國家甚至拒絕在自己的文字中夾雜英文。在法國的街道上,如果你用英語和他們說話,他們可能不理你,即使他們懂。而我們在國內召開的學術會議有時竟然要求全部用英文發言,甚至現在某些國內大學招生只考英文,這真是一種絕妙的諷刺!

我們可以想像,在以高考為指揮棒的中國,如果在升學考試中取消語文考試意味著什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高考取消語文,初中的語文將成為“最後一課”,中考取消語文,小學的語文將是“最後一課”,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現在英語處於強勢地位,這是事實。但越是這樣,我們越應該感到學習漢語、推廣漢語的重要性,而不是棄之不用。外語和電腦、開車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母語卻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我們的根!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外語上升到超越母語的程度,漢語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更不應該妄自菲薄。劉昌海

漢語邊緣化

與“高震東宣言”

雖然學好英文有助於學生查資料,可這種“拿來主義”仍要建立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民族文化基礎上,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失去了發展平衡。這使我想到了臺灣忠信高級工商學校的做法。在臺灣各大報紙上,經常見到這樣的廣告“只招忠信畢業生”,因為他們吃中國飯、說中國話、過中國節和穿中國人服裝的振興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做得很好。他們的英語教學是全臺灣最好的,英語教材上都印著校長高震東的話:“中國人學英文是我們的國恥行為,歌倫比亞是中國最可悲的行為,但我們不能不學,因為別人超過了我們,‘敵人’槍炮、科學壓過了我們。今天我們必須學習他們的科學,然後才能超過他們……”

慷慨激越的“高震東宣言”絕對不是狹隘的“民粹論”,更不是閉關自守的思想封閉、觀點對立,而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教育冷靜、教育獨立和精神自尊,這種登高呼號、高瞻遠矚的教育觀才更符合民族利益,更有教育遠見。劉克梅

弱勢文化心態的體現
其實,看重英語不是中國專有現象,任何文明都有功利性學英文,誰強跟誰走、誰強圍誰轉,是全球文化迴圈、碰撞、融合的一大默契和自然法則,近年來中國國際地位的抬高,引發了許多國家的漢語熱、孔子熱,就是國家實力的強弱轉化施加給文化心態的微妙影響。但任何國家文明對於強勢文化的追逐,都不可脫離母國文明的基礎。我們看到,西方國家驟起的中國熱,都只是體現了對新興文化的重視、相容,學習先進文化,更多是工具性的,不可脫離服務于本土文化這一根本主題。

作為國際影響力日益突出的中國,如果看不到這一點英文 補習班,反而一味借重西方文化的固有影響力,對英語的應用就可能走偏,更容易淪失我們自己的優勢和先機。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向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的學習,為中國社會的現代文明奠定了基礎,但也滋生了積重難返的弱國弱民心態:我們不是最善於吸收別人的先進,而是處處比照出自己的弱小,英語不好就沒有前途正是此種心態的直觀顯現。

對過度熱捧英語的現象不必過度焦灼,說到底,這是一種弱勢文化心態的體現。國民熱衷過洋節也好,英語的教學地位比語文高也好,不僅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心理需要和價值選擇,更是由我們本土文化的國際地位決定的。漢語的盛行,需要足夠強勢的本土文化體系,否則難以支撐國民的文化自信。而缺乏心理優勢僅僅來自于官方意圖的振興漢語當然是句空談。

滑向了功利教育

討論漢語重要,還是英語重要,這是個偽問題。懂英語,只是向我們打開了一扇語言窗戶,讓我們更瞭解世界。而漢語則是我們的根。我知道有很多居住在外國的華人,他們雖然和外國人說的是英語,但在家裡,卻常常說漢語,因為他們始終記著自己是中國人。

從實用的角度看,學好英語似乎要比學好漢語更實用些,因為對英語的要求似乎更多些;從個人的成長來看,我們強調學生學好英語也是沒有錯的,畢竟多掌握一門語言,只會有利於我們的事業發展。但片面強調英語,甚至為了強調英語而故意將漢語壓下,明顯是不正確的。

我們的教育已經滑向了功利教育。在功利教育的背景下,考試就是指揮棒,如果考試時不考哪一門,這一門就不會被重視。這已經是心照不宣的教育潛規則。雖然只是自主招生不考語文,但無疑卻起著很壞的暗示作用,這種暗示會對中小學的語文教育起著很深的壞影響,會使本就很脆弱的語文意識更加脆弱,同時脆弱的還有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熱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njia27 的頭像
    banjia27

    留學代辦

    banjia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